第八章龙虎会京华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血淬中华最新章节!
众人谈话的气氛愈发的热烈起来,尤其是当冯华和李九杲现身说法,亲自讲述辽东三战三捷的经过时,更是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极大兴趣。他们一会儿为青苔峪之战差点儿功亏一篑,让佐藤联队逃脱紧张着急;一会儿为义勇军连续作战、翻越千山山脉的壮举深感佩服;一会儿为奇袭鞍山驿、以少胜多雪夜追残敌大呼痛快;一会儿又为牛庄血战的惊险刺激、一波三折惊呼不已
义勇军在辽东的几场胜利,可以说是此次甲午战争中清军唯一的闪光点。这一段时期以来,众人无不为甲午战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感到悲愤屈辱、心痛异常。可是此时此刻在实际了解了辽东大捷的经过后,每一个人心中都不由得热血澎湃、激动万分,他们从义勇军身上又看到了中国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谭嗣同胸中的血沸腾了:想当初自己离家游历各地,十年间涉足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山东、湖北、浙江、台湾等十余省,观察各地风土,结交天下名士,为的就是将来能一展救国救民的壮志。可是这番游历虽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但却于国家一无所用。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深重的民族灾难,都无时无刻地焦灼着他的心,让他苦闷异常、彷徨迷茫。现在,听了冯华他们的讲述,他终于明白了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冥冥之中吸引着自己前往京师。
想到这儿,谭嗣同禁不住发出了一声感慨:“子夏,常言说‘三十而立’,可是我直到今天才明白了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大丈夫生逢乱世,当如是耳!也只有如子夏这般才可真正称得上英雄!”
“复生兄言之有理,我现在也是心往神驰,恨不得能同子夏一同杀敌报国,一舒胸中的这口闷气。”梁启超也赞同地说道。
谭嗣同、梁启超的这些肺腑之言,实际上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众人纷纷对冯华、李九杲以及义勇军的英勇善战大加赞扬。就连一直都表现得非常沉稳的康有为也连连点头,忍不住开口说道:“子夏在辽东的连战连捷实在是功在社稷、大长国人之志气,乃真英雄耳!不过,我有一点儿不太明白,子夏此番进京面圣,正应该挟辽东大捷的赫赫威名大展鸿图,争取为日后的变法图强,打下坚实的基础。可是为何却如此低沉,连一些正常的宴请往来也拒之不受?”
眼见自己与谭嗣同以及康有为、梁启超拉近关系的目的已经顺利达到,冯华再次冠冕堂皇地抛出了一番自己精心准备好的说辞:“如今马关条约虽已签订完毕,但辽东的很多事情却仍旧未处理妥当,义勇军的全体将士也都在翘首以盼冯华早日归去。此次京师之行如果不是适逢皇上龙体有恙,冯华还真的抽不出多少空闲时间。这几日为了劝柬皇上励精图治、变法自强,冯华虽然不才,亦在殚精竭虑忙于上书条陈,因此未免会对来访相邀的客人有所怠慢。未成想却让康先生和诸位误会了,实在是惶恐之至。”
辽东大捷的一连串胜利,让冯华近一个阶段以来声威日振,很多人都把他看作是如曾国藩、左宗棠一般的中兴名将。然而此次进京,他表现得却相当低调,这让很多人都感到十分不解。此刻听了他的解释,众人皆露出一片原来如此的神色,而谭嗣同、康有为和梁启超更是被冯华此说勾起了很大的兴趣。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冯华和他的义勇军在辽东百战百胜,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行军打仗、排兵布阵以及编练新军等军事方面的内容。可是如今,听说他也准备上书请求变法自强,几个人不由得感到有些新奇,都想听听他有什么高见。
对变法自强最为关心的当然是非康有为莫数,不过看到谭嗣同也是一副急切的表情,因此他虽然急于了解冯华上书条陈的内容与观点,但只是张了张嘴并没有说出话来。
“噢”了一声,作为主人的谭嗣同再次率先发话:“自从得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嗣同亦是焦灼万分、苦闷难眠。深感当今中国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只有酌取西法,补中国古法之所无,才能救亡以图存。子夏自西洋归国,对如何变法自强当更有一番真知灼见,可否说来让大家听听?”
听了谭嗣同的话语,那些士子举人们也一个个都竖起了耳朵,纷纷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了冯华。所有的人都屏着呼吸,想听听抗倭英雄、中兴名将冯华除了打仗特别厉害外,在革除弊政、改革变法方面是不是也有一些惊人之见。
其实冯华此次欣然赴约,不但是想要结交谭嗣同,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借众人之口把自己的观点、立场宣扬出去。
见众人都露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冯华微然一笑摆摆手说:“冯华一介武夫,能有什么真知灼见。要说改革变法,那还得听康先生的。”
“子夏太过客气了,康先生的变法方策嗣同已经拜读了,确实见识精深、切中时弊。不过子夏既然有心上书,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妨说来听听,以收取长补短之效!”谭嗣同再次肯切地说道。
该做的姿态已经作足,冯华未再作推辞:“好吧!既然复生兄如此说,冯华就把自己的一点儿陋见表述一下,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诸位谅解。其实,对于变法自强,在康先生的上书中已经论述得相当全面深刻,冯华认为唯一有所不妥的地方,就是变革的范围和幅度过大,恐实际操作起来不易于施行。因此我的观点是变法的方式应该是渐进式的,而且要符合我大清目前的实际状况,不宜全盘借鉴泰西各国的经验。”
冯华的这些观点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并不算新鲜,李鸿章早就有过类似的论述。他曾说过:“天下纵有笨伯,亦断不敢谓今日言之,明日成之也是故华人之效西法,如寒极而春至,须迁延恶耐,逐渐加温。”但是由于其“调和两宫”的主张在此场合是不能明说的,因此冯华只好把“循序渐进”单独提出来,再加上了一个不可“全盘西化”的论点,可是仅凭这些却根本不足以将众人说服。
果然冯华的话音刚落,四周立刻就响起了一片嗡嗡声,既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而康有为则更是忍不住立时加以反驳:“子夏,你的说法确实称得上是稳妥之见,可是当此国势艰危之际,改革无异于死中求生,渐进式的变革乃是‘远水不救近火’,恐无济于事呀!当前的形势已经到了‘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必须进行全面大变’的生死存亡关头。至于不可全盘借鉴泰西各国的经验,虽然道理确实不错,但我亦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三十年学习洋务,何尝不是如此做法?如李鸿章之流,亦每每言及‘穷则变,变则通,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唯有师夷之长,去我之短,国势富强方有可期之日。’然时至今日,非但成效未睹,反图增丧师割地之辱。其原因何在?乃只知变事,不知变法也!其学习洋务或逐末而舍本,或扶东而倒西,故愈治愈棼,万变而万不当也。吾以为只有扫除更张,再立构堂,行大变全变之治本之法,才是重振国势之唯一出路。”
虽然早就知道自己的观点很难一下子得到多数人的同意,更不会让康有为改变想法,但是冯华怎么也没料到康有为的分析竟然如此深刻、犀利。不但有理有据地将自己的论点一一驳斥,而且亦具有非常强的鼓动性,立刻就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与赞同。冯华明白若单论文采之风流、学问之精深以及言辞之锋锐自己是拍马也赶不上康有为,自己所能倚仗的无非是历史已有证明的观点与事实,可是这些却根本无法作为说服众人的依据。所以,冯华并没有急于对康有为的观点进行辩驳,而是反问道:“康先生,你之所言不能说不对,但如此大变势必牵连甚广,亦会引起很多既得利益者的群起反对。在如此形势下,如何还能将变法顺利地进行下去?”
傲然一笑,康有为缓缓站起身,并不高大的身躯中猛的散发出一股狂热逼人的气势来。他先是扫视了一眼四周的众人,然后高声说道:“历朝历代变法无有不反对者,而此点吾以为亦非不能解决。中国变法只在皇上,只要皇上能自强于一心、畏敬于一念,再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可行矣!”
“太疯狂了!”这是冯华听完康有为这番话后的第一反应:如此不策略的言论除了会引起反对派的强烈嫉恨,进而增加变法的阻力外,根本就不具有一点儿可行性。看来自己想说服以固执和一意孤行著称的康有为是几乎没有可能了,他的心态实在是太过于激进和急切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变革是要受到其他现实条件与因素制约的。
谭嗣同的莽苍苍斋前已经围满了人,不过此刻却静悄悄的安静极了,除了恼人的蝉鸣就只有风吹拂树叶发出地沙沙声。在场的众人显然也被康有为如此惊世骇俗的论点震慑住了,每个人都陷入到了沉默与思索之中。
虽然冯华此次只是想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不一定非要自己的观点为众人所接受,但是如果当前的局面完全为康有为所控制,也是他万万不愿意看到的。只是稍微沉吟了一下后,冯华也开始了自己的反击:“如此做法冯华以为并不妥当。先不说此事是否行得通,就算是杀了一、二反对新法的朝廷大臣,强制将新法推行下去,可是又如何保证反对者能认真执行?康先生,以你这几次上书的经历来说,当知变法并不是一簇可就的事呀!因此,冯华以为只有以循序渐进之法先集中全力开启民智,使天下有志之士皆明变法之重要性,再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全力以赴、上下一心地推进改革,才能保证变法最终获得成功!”
眼见康有为摇摇头,又要再次对冯华的观点进行反驳,梁启超适时插话进来:“子夏,按你所说,变法非但不可操之过急,而且亦不宜全面仿效西洋之法。但就像吾师所言中国已经搞了三十年的洋务,所行当不算急也,亦未完全照搬西法,然实际证明此种做法并不成功。子夏于此点可有教我?”
梁启超的这一番话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在帮康有为置疑冯华的主张,其实他深知自己的老师是极为主观固执的。一旦他认定了的事,就很难再听进其他的意见,而且往往会为了维护证实自己的观点,旁征博引、反复辩驳不休,非要将别人说服不可。如果不能及早将争论的焦点转移开来,他与冯华二人的争论肯定会越来越激烈。于是梁启超连忙赶在康有为再次发表议论前接过了话题,并借机向冯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梁启超的这几句话,可以说是问道了点儿上,立刻就赢得了在场众人的认同与附和。谭嗣同也在一旁说道:“是呀!卓如此问亦是我之所疑。子夏你既然提出来那些观点,肯定也应对此有所解释,不如再仔细谈谈你的变法设想。”
事情发展到目前的地步,实在是大大出乎了冯华的意外,康有为的狂傲固执他现在也才深深有了体会。不过,既然话已至此,且早晚都要与康有为的观点进行面对面的交锋,不如就在今天先与他较量一番。否则自己不但在气势上要永远逊他一筹,而且亦可能改变自己在光绪与翁同龢心中的印象,进而影响自己变法方案的实施。
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冯华终于把自己酝酿已久的变法主张向众人展示了出来:“今之天下,欲弥外患非自强不可,而自强之道则应慎之又慎。冯华自西洋归来,亦深知西学于当今中国之不足多有补益之处,然中西之间在国情、民情、历史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皆有很大不同,其于西洋为善法者,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完全效仿恐无益且有害也。此之前,中国三十年洋务运动之所以未竟其功,除了用人不当、管理不善以及贪污**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采取的方式有误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具体来说,即发展工商业不宜采取官办或官督商办等方式,而应大力提倡民办、商办;主要的发展方向也不应该把力量全部集中到投资大、见效慢的重工业上,而应着重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纺织业。并通过实际取得的成效去一点一点改变国人的思想观念,进而为更大规模的变革做准备”
冯华的这些见解看似很简单,可它实际上已经阐述出了其改革方案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民办工业化。纵观世界近代史,凡是通过改革而成功实现近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开明**、民办工业化、民主政治化这近代化的三步曲。因此冯华的想法就是先以开明**造就一个稳定的政局,再通过效率最高的民办方式,全力实现近代化的核心任务工业化,最后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才考虑民主政治化的问题。
冯华与众不同的经济改革方案以及不时冒出来的一些新鲜名词,立时就把在场的众人吸引住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在内的所有人都禁不住纷纷议论起来,就连康有为亦皱着眉头苦苦地思索着什么
“冯大哥!”正当冯华与谭嗣同、梁启超进行讨论之际,贺菱儿突然在后面拽了拽他的衣服。
扭过头,冯华小声问:“菱儿,干什么呀?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咱们回去再说。”
“冯大哥,你快看,西边大槐树下那个穿黑衣服的,不就是那天救我的那个年轻小伙子吗?”贺菱儿一脸兴奋地说道。
心中猛的一跳,冯华连忙转头看去。果不其然,大槐树下那个读书人打扮的年轻人,正是自己久久不能忘怀且救了贺菱儿一命的神秘年轻女子。不知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感受到了冯华那灼热的目光,年轻女子忽的转过头来,两人的目光再次像那日在船上一般对视在了一起。不过,她仍然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就转身向人群外走去。
看到救命恩人又要离开,贺菱儿不由得急了:“冯大哥,我和芳儿过去看看那位姐姐!”
贺菱儿的突然决定,打了冯华一个措手不及,还没等他回答,贺菱儿已经拉着龚芳溜出了人群。没奈何,冯华只得向李九杲使了个眼色,让他叫两个侍卫跟上去进行保护。不过,与年轻女子的再次相遇,却让冯华的心中又一次掀起了滔天巨浪。
众人谈话的气氛愈发的热烈起来,尤其是当冯华和李九杲现身说法,亲自讲述辽东三战三捷的经过时,更是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极大兴趣。他们一会儿为青苔峪之战差点儿功亏一篑,让佐藤联队逃脱紧张着急;一会儿为义勇军连续作战、翻越千山山脉的壮举深感佩服;一会儿为奇袭鞍山驿、以少胜多雪夜追残敌大呼痛快;一会儿又为牛庄血战的惊险刺激、一波三折惊呼不已
义勇军在辽东的几场胜利,可以说是此次甲午战争中清军唯一的闪光点。这一段时期以来,众人无不为甲午战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感到悲愤屈辱、心痛异常。可是此时此刻在实际了解了辽东大捷的经过后,每一个人心中都不由得热血澎湃、激动万分,他们从义勇军身上又看到了中国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谭嗣同胸中的血沸腾了:想当初自己离家游历各地,十年间涉足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山东、湖北、浙江、台湾等十余省,观察各地风土,结交天下名士,为的就是将来能一展救国救民的壮志。可是这番游历虽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但却于国家一无所用。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深重的民族灾难,都无时无刻地焦灼着他的心,让他苦闷异常、彷徨迷茫。现在,听了冯华他们的讲述,他终于明白了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冥冥之中吸引着自己前往京师。
想到这儿,谭嗣同禁不住发出了一声感慨:“子夏,常言说‘三十而立’,可是我直到今天才明白了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大丈夫生逢乱世,当如是耳!也只有如子夏这般才可真正称得上英雄!”
“复生兄言之有理,我现在也是心往神驰,恨不得能同子夏一同杀敌报国,一舒胸中的这口闷气。”梁启超也赞同地说道。
谭嗣同、梁启超的这些肺腑之言,实际上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众人纷纷对冯华、李九杲以及义勇军的英勇善战大加赞扬。就连一直都表现得非常沉稳的康有为也连连点头,忍不住开口说道:“子夏在辽东的连战连捷实在是功在社稷、大长国人之志气,乃真英雄耳!不过,我有一点儿不太明白,子夏此番进京面圣,正应该挟辽东大捷的赫赫威名大展鸿图,争取为日后的变法图强,打下坚实的基础。可是为何却如此低沉,连一些正常的宴请往来也拒之不受?”
眼见自己与谭嗣同以及康有为、梁启超拉近关系的目的已经顺利达到,冯华再次冠冕堂皇地抛出了一番自己精心准备好的说辞:“如今马关条约虽已签订完毕,但辽东的很多事情却仍旧未处理妥当,义勇军的全体将士也都在翘首以盼冯华早日归去。此次京师之行如果不是适逢皇上龙体有恙,冯华还真的抽不出多少空闲时间。这几日为了劝柬皇上励精图治、变法自强,冯华虽然不才,亦在殚精竭虑忙于上书条陈,因此未免会对来访相邀的客人有所怠慢。未成想却让康先生和诸位误会了,实在是惶恐之至。”
辽东大捷的一连串胜利,让冯华近一个阶段以来声威日振,很多人都把他看作是如曾国藩、左宗棠一般的中兴名将。然而此次进京,他表现得却相当低调,这让很多人都感到十分不解。此刻听了他的解释,众人皆露出一片原来如此的神色,而谭嗣同、康有为和梁启超更是被冯华此说勾起了很大的兴趣。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冯华和他的义勇军在辽东百战百胜,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行军打仗、排兵布阵以及编练新军等军事方面的内容。可是如今,听说他也准备上书请求变法自强,几个人不由得感到有些新奇,都想听听他有什么高见。
对变法自强最为关心的当然是非康有为莫数,不过看到谭嗣同也是一副急切的表情,因此他虽然急于了解冯华上书条陈的内容与观点,但只是张了张嘴并没有说出话来。
“噢”了一声,作为主人的谭嗣同再次率先发话:“自从得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嗣同亦是焦灼万分、苦闷难眠。深感当今中国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只有酌取西法,补中国古法之所无,才能救亡以图存。子夏自西洋归国,对如何变法自强当更有一番真知灼见,可否说来让大家听听?”
听了谭嗣同的话语,那些士子举人们也一个个都竖起了耳朵,纷纷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了冯华。所有的人都屏着呼吸,想听听抗倭英雄、中兴名将冯华除了打仗特别厉害外,在革除弊政、改革变法方面是不是也有一些惊人之见。
其实冯华此次欣然赴约,不但是想要结交谭嗣同,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借众人之口把自己的观点、立场宣扬出去。
见众人都露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冯华微然一笑摆摆手说:“冯华一介武夫,能有什么真知灼见。要说改革变法,那还得听康先生的。”
“子夏太过客气了,康先生的变法方策嗣同已经拜读了,确实见识精深、切中时弊。不过子夏既然有心上书,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妨说来听听,以收取长补短之效!”谭嗣同再次肯切地说道。
该做的姿态已经作足,冯华未再作推辞:“好吧!既然复生兄如此说,冯华就把自己的一点儿陋见表述一下,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诸位谅解。其实,对于变法自强,在康先生的上书中已经论述得相当全面深刻,冯华认为唯一有所不妥的地方,就是变革的范围和幅度过大,恐实际操作起来不易于施行。因此我的观点是变法的方式应该是渐进式的,而且要符合我大清目前的实际状况,不宜全盘借鉴泰西各国的经验。”
冯华的这些观点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并不算新鲜,李鸿章早就有过类似的论述。他曾说过:“天下纵有笨伯,亦断不敢谓今日言之,明日成之也是故华人之效西法,如寒极而春至,须迁延恶耐,逐渐加温。”但是由于其“调和两宫”的主张在此场合是不能明说的,因此冯华只好把“循序渐进”单独提出来,再加上了一个不可“全盘西化”的论点,可是仅凭这些却根本不足以将众人说服。
果然冯华的话音刚落,四周立刻就响起了一片嗡嗡声,既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而康有为则更是忍不住立时加以反驳:“子夏,你的说法确实称得上是稳妥之见,可是当此国势艰危之际,改革无异于死中求生,渐进式的变革乃是‘远水不救近火’,恐无济于事呀!当前的形势已经到了‘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必须进行全面大变’的生死存亡关头。至于不可全盘借鉴泰西各国的经验,虽然道理确实不错,但我亦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三十年学习洋务,何尝不是如此做法?如李鸿章之流,亦每每言及‘穷则变,变则通,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唯有师夷之长,去我之短,国势富强方有可期之日。’然时至今日,非但成效未睹,反图增丧师割地之辱。其原因何在?乃只知变事,不知变法也!其学习洋务或逐末而舍本,或扶东而倒西,故愈治愈棼,万变而万不当也。吾以为只有扫除更张,再立构堂,行大变全变之治本之法,才是重振国势之唯一出路。”
虽然早就知道自己的观点很难一下子得到多数人的同意,更不会让康有为改变想法,但是冯华怎么也没料到康有为的分析竟然如此深刻、犀利。不但有理有据地将自己的论点一一驳斥,而且亦具有非常强的鼓动性,立刻就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与赞同。冯华明白若单论文采之风流、学问之精深以及言辞之锋锐自己是拍马也赶不上康有为,自己所能倚仗的无非是历史已有证明的观点与事实,可是这些却根本无法作为说服众人的依据。所以,冯华并没有急于对康有为的观点进行辩驳,而是反问道:“康先生,你之所言不能说不对,但如此大变势必牵连甚广,亦会引起很多既得利益者的群起反对。在如此形势下,如何还能将变法顺利地进行下去?”
傲然一笑,康有为缓缓站起身,并不高大的身躯中猛的散发出一股狂热逼人的气势来。他先是扫视了一眼四周的众人,然后高声说道:“历朝历代变法无有不反对者,而此点吾以为亦非不能解决。中国变法只在皇上,只要皇上能自强于一心、畏敬于一念,再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可行矣!”
“太疯狂了!”这是冯华听完康有为这番话后的第一反应:如此不策略的言论除了会引起反对派的强烈嫉恨,进而增加变法的阻力外,根本就不具有一点儿可行性。看来自己想说服以固执和一意孤行著称的康有为是几乎没有可能了,他的心态实在是太过于激进和急切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变革是要受到其他现实条件与因素制约的。
谭嗣同的莽苍苍斋前已经围满了人,不过此刻却静悄悄的安静极了,除了恼人的蝉鸣就只有风吹拂树叶发出地沙沙声。在场的众人显然也被康有为如此惊世骇俗的论点震慑住了,每个人都陷入到了沉默与思索之中。
虽然冯华此次只是想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不一定非要自己的观点为众人所接受,但是如果当前的局面完全为康有为所控制,也是他万万不愿意看到的。只是稍微沉吟了一下后,冯华也开始了自己的反击:“如此做法冯华以为并不妥当。先不说此事是否行得通,就算是杀了一、二反对新法的朝廷大臣,强制将新法推行下去,可是又如何保证反对者能认真执行?康先生,以你这几次上书的经历来说,当知变法并不是一簇可就的事呀!因此,冯华以为只有以循序渐进之法先集中全力开启民智,使天下有志之士皆明变法之重要性,再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全力以赴、上下一心地推进改革,才能保证变法最终获得成功!”
眼见康有为摇摇头,又要再次对冯华的观点进行反驳,梁启超适时插话进来:“子夏,按你所说,变法非但不可操之过急,而且亦不宜全面仿效西洋之法。但就像吾师所言中国已经搞了三十年的洋务,所行当不算急也,亦未完全照搬西法,然实际证明此种做法并不成功。子夏于此点可有教我?”
梁启超的这一番话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在帮康有为置疑冯华的主张,其实他深知自己的老师是极为主观固执的。一旦他认定了的事,就很难再听进其他的意见,而且往往会为了维护证实自己的观点,旁征博引、反复辩驳不休,非要将别人说服不可。如果不能及早将争论的焦点转移开来,他与冯华二人的争论肯定会越来越激烈。于是梁启超连忙赶在康有为再次发表议论前接过了话题,并借机向冯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梁启超的这几句话,可以说是问道了点儿上,立刻就赢得了在场众人的认同与附和。谭嗣同也在一旁说道:“是呀!卓如此问亦是我之所疑。子夏你既然提出来那些观点,肯定也应对此有所解释,不如再仔细谈谈你的变法设想。”
事情发展到目前的地步,实在是大大出乎了冯华的意外,康有为的狂傲固执他现在也才深深有了体会。不过,既然话已至此,且早晚都要与康有为的观点进行面对面的交锋,不如就在今天先与他较量一番。否则自己不但在气势上要永远逊他一筹,而且亦可能改变自己在光绪与翁同龢心中的印象,进而影响自己变法方案的实施。
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冯华终于把自己酝酿已久的变法主张向众人展示了出来:“今之天下,欲弥外患非自强不可,而自强之道则应慎之又慎。冯华自西洋归来,亦深知西学于当今中国之不足多有补益之处,然中西之间在国情、民情、历史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皆有很大不同,其于西洋为善法者,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完全效仿恐无益且有害也。此之前,中国三十年洋务运动之所以未竟其功,除了用人不当、管理不善以及贪污**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采取的方式有误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具体来说,即发展工商业不宜采取官办或官督商办等方式,而应大力提倡民办、商办;主要的发展方向也不应该把力量全部集中到投资大、见效慢的重工业上,而应着重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纺织业。并通过实际取得的成效去一点一点改变国人的思想观念,进而为更大规模的变革做准备”
冯华的这些见解看似很简单,可它实际上已经阐述出了其改革方案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民办工业化。纵观世界近代史,凡是通过改革而成功实现近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开明**、民办工业化、民主政治化这近代化的三步曲。因此冯华的想法就是先以开明**造就一个稳定的政局,再通过效率最高的民办方式,全力实现近代化的核心任务工业化,最后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才考虑民主政治化的问题。
冯华与众不同的经济改革方案以及不时冒出来的一些新鲜名词,立时就把在场的众人吸引住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在内的所有人都禁不住纷纷议论起来,就连康有为亦皱着眉头苦苦地思索着什么
“冯大哥!”正当冯华与谭嗣同、梁启超进行讨论之际,贺菱儿突然在后面拽了拽他的衣服。
扭过头,冯华小声问:“菱儿,干什么呀?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咱们回去再说。”
“冯大哥,你快看,西边大槐树下那个穿黑衣服的,不就是那天救我的那个年轻小伙子吗?”贺菱儿一脸兴奋地说道。
心中猛的一跳,冯华连忙转头看去。果不其然,大槐树下那个读书人打扮的年轻人,正是自己久久不能忘怀且救了贺菱儿一命的神秘年轻女子。不知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感受到了冯华那灼热的目光,年轻女子忽的转过头来,两人的目光再次像那日在船上一般对视在了一起。不过,她仍然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就转身向人群外走去。
看到救命恩人又要离开,贺菱儿不由得急了:“冯大哥,我和芳儿过去看看那位姐姐!”
贺菱儿的突然决定,打了冯华一个措手不及,还没等他回答,贺菱儿已经拉着龚芳溜出了人群。没奈何,冯华只得向李九杲使了个眼色,让他叫两个侍卫跟上去进行保护。不过,与年轻女子的再次相遇,却让冯华的心中又一次掀起了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