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小说网 > 戴高山文集 > 蔡氏古民居的石头砖头和木头

蔡氏古民居的石头砖头和木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TXT小说网 www.txt8.org,最快更新戴高山文集最新章节!

    开篇:

    大清同治年间,菲律宾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了无数钱财。但身为成功商人的蔡资深,满脑子儒家思想,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把种田吃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就想把资金转移家乡,购田置业。

    乙丑年,蔡启昌回到家乡官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一片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他让儿子将大量资产转入国内,开始斥资买地,大兴土木,拉开了蔡氏民居古厝群的建设序幕。并先后建成了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

    随后,蔡资深再接再历,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一栋栋古厝拨地而起,连结成蔚然壮观的民居群落!并且,他还在周围广购荒地,组织兄弟子侄大力垦殖,逐步形成以村落为中心的垦殖区,让蔡氏子子孙孙,有房可住,有地可耕。

    至于田地,那是世代永存的,今天我们在此,要说的是蔡氏古民居的建筑材料。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承建民居的许多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的。但是,民居的主要建材:石头、砖头、木头,自然都是就地取材、现场加工的,这些,都值得我们粗略一说。

    1。石头

    在泉州,石头遍布晋江两岸。因此,石头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建筑用材。

    路上踩的是石头,埕里铺的是石头,墙上彻的是石头蔡氏古民居也无一例外。从路间行走的走道,到居前平整的石埕,再到居中方正的深井,以及台阶、门坎,大门、小门、窗户,石柱、石珠、石栏杆,石椅、石桌、石磨盘及墙体自地面往上三分之一的位置,都是用石头磊彻而成的,容得不得半点虚假。

    用石头做建筑底层材料,既坚实又防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基业。建筑工人和乡民们,通常会根据材料大小和质地不同,进行建筑组合。

    乡间小路,用的多半是碎石或鹅卵石铺就的;石埕深井,用的却是打磨得十分平整的,尺多宽丈多长的条石,一条一条铺砌而成的,并且横多竖少地分成一个个大方格。而台阶级石,深井围石,则是由更大更长甚至更粗壮的巨型石条,打磨堆砌而成的。房中深井边上,为了防雨防潮,采用的都是石柱,但此处的石柱并不粗大,它们在深井边呈方形地站立着。柱珠的作用基本上是用来拱起木柱的,以防止地面潮湿木头腐朽。它们或大或小,大的有一抱多围的,小的也有三掌余的围的。除了正面墙体用数尺高七八尺长的大石板立彻而成之外,其余三面的外墙体,则是用条石堆彻而成。

    一块一块,一层一层,都是用花岗岩石精工细作,打磨而成。故此,这40年所花费的大小工夫,决不是一代匠人所能完成的。

    把石头磨平似乎是一件相对简单的工艺,而雕花刻柳,甚至用石头雕刻立体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却有更加精深的一道工艺了。有些高超的地方,是把整块石头掏成一个半立体的画面框架,在中间精雕细刻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那些工艺要精心细致到不能碰坏一条鸟腿,一枝花枝。当然,其间自然少不了诗词联语,警句名言。

    蔡氏古民居的石头雕刻,基本上是用两种不同石质来完成的:一种是青石。青石的石质较硬且雕工较为细腻,用它雕刻出来的石头工艺品,表现得精细完美,立体感强烈。故此,蔡氏古民居的多半精品雕刻,都是用青石细研打磨而成的。但青石的取材相对稀少,石料也比较不容易切成大大的块状,所以用青石雕刻出来的工艺品,一般不会很大。

    而花岗岩几乎是闽南造房取材最主要的用料之一,除了以上所说的各种墙体、深井、石埕之外,花岗岩同样可以用来做为雕刻用材使用。但花岗岩的质地不如青石,其硬度和细腻程度相对较差,在雕刻工具相对粗陋的近代,工匠们雕刻出来的花岗岩工艺品,相对于青石的细腻和立体感,其品质则是大打折扣的。

    蔡氏古民居的大门,基本上是用花岗岩条石打磨而成的,其造型和尺寸也基本相似。听老人讲,大门的尺寸,都是要用呈祥、固有的数字加工而成的,不可造次。当然,门上还要有对联,门乳,和显示“某某传芳”的牌匾,这些,都是用青石或者花岗岩雕刻的。

    大部分窗户都是用青石和花岗岩交错拼合而成的,它们所形成自然青白相间的颜色,都是独具匠心的。或者外框是花岗岩的,内条却用青石的;或者外框是青石的,内条却用花岗岩的,让人的心眼有颜色和层次区分,看起来不至于单调和枯燥。当然,所有的石雕工艺也是如此,它们主要集中在大门的两侧,由青石和花岗岩交替分色组成。如此这般,就算天长地久,依旧自然而然。

    同时,由于花岗岩的取材相对容易,且成材巨大,故此,古民居所有的大部件石材用料和大雕工,都是取材于花岗岩。某些部件之硕大,实在让人惊骇。

    所以,如此宏大的建筑工程,到底用了多少石料石材,很难估算!但那40年的时间,是一个正当年的工匠,从20岁开始到老的历程!而其间又有多少工匠,只看到开始,没看到结果;又有多少工匠,只看到结果,没尝试开始

    2。砖头

    泉州的磁器,那是名扬海内外的,当然,那是在德化的。然而,在这烧窑的故乡,其砖头工艺,也是名目繁多、独具特色的。

    泉州的砖头工艺,从来是不把它们烧成纯色的黑或纯色的红的,而是红黑相间,红的部分多,在大部分的红色之间,留有二、三条2-3厘米宽的黑条斜斑纹。蔡氏古民居的墙体,有三分之二强的部分,用的就是这种红黑相间的砖头,一块块一排排,浆砌而成。并且,几乎所有的地板,瓦当,瓦片下椽子上那一层,都是用红砖铺设而成的。

    特别强调一下,在瓦片下椽子上那一层红色薄砖,有一个多功能的作用。一是可以隔热做到防暑作用,二是可以防止瓦片久雨渗水,起到防漏保护椽子不受腐蚀的作用。

    蔡氏古民居的地板砖,都是纯红色的。有方形的,也有六角圆形的,六角圆形的多半是后来修建铺设的。整体看来,都是以方形红砖居多,一块一块紧凑并列排成。由于日久年深,所有红砖都已碎裂成碎片,但它们还是紧密相连,块状分明。是的,一百多年之后的古民居,这些砖头的红艳依旧,永不褪色。

    自基层石砌部位三分之一以上,再上部分三分之二的墙体,都是用红黑相间的砖头砌成的。

    工匠们会选择各种各样的砖块,堆砌成各种各样花纹的墙体。或方或圆,或横或竖,自花岗岩而上一层一层砌起。上墙体外围的边框和花岗岩平整对齐,横砌。两三层之后,开始整体向内收入1厘米,并不断有规则地变换方向和形状,组成千姿百态的花纹图案。由于砖头本身红黑相间,形成后的图案自然是千奇百怪,妙趣横生的。

    蔡氏古民居的砖头并不止一种,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长的短的、厚的薄的也各不一样。但最主要的还是体现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长方形,一种是均等的六角形。但不管是哪种形状,都是红黑相间,红多黑少。整体看起来是红色的,却夹杂着黑色的条纹。

    不仅如此,古民居的砖头还做成不少图案、花纹不一的砖雕。或是由砖头在墙体周边直接拼接、雕刻而成的花纹;或是全部用红砖浆砌而成的一堵小墙,再剔去多余的部分,显露出花纹,并把多余部分抹上白灰,使之红白相间,让漂亮、绝色的图案更加惹人注目。图案上的花虫鸟兽,栩栩如生。

    古匠人们用砖头拼凑、雕刻而成的,除了图案之外还有文字。在蔡氏古民居诸多的宅体中,面墙两侧的中间,几乎都是左右两边各有四个字是用砖头拼凑而成的,它们大小均等地竖排在前墙两墙之间。文字的大概意思,也就是儒家的传统警语,或者家族流芳之类的语言。由于砖头是方直的缘故,因此拼凑出来的字体,大都呈现出类似篆书状的,让人读起来不是很明白。

    因为墙体是用花纹和图案并少量文字拼凑起来的,形状花色不一,故如果细细研究,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微妙、奥妙之处,让人产生诸多遐想。

    山墙的外侧也是用红砖堆砌而成的。故此,我们可以说,整栋古民居的外墙体用料,砖头占去了三分之二还强。井然有序且变幻无穷并红黑相间的故事,流传了一百多年,但却不显得消色,而是风度自然。

    只有那残损破旧的地板老砖,经历了140多年的踩踏,已经碎裂成千丝万缕,但红艳依旧。那一层一层的灰土之间,那一丝一缕的碎块之间,不知留下多少前人的脚印,在慢悠悠的岁月间行进。但我们却无法知道,那第一块红砖是谁踩碎的?而又是谁将踩碎最后一块红砖呢?

    是的,砖头是泥土做的,不管它烧得多红,终究离不开泥土上的故事!故居的主人,是华夏的子系,不管他走得多远,成就多红,他们依然流着中华民族的血!他们总要走回来,在故乡留下一串串记忆,一条条根脉

    所以,有些生命是越老越有价值的,譬如这些红色的地板砖!虽然它们都老了,也残碎了,但蔡氏古民居的故事,却不会老——永远不会老!

    3。木头

    泉州许多原始古木,都生长在白云悠悠的戴云山上,然后,人们用长长的木伐,让它们沿江飞流而下,成为古大厝的建筑用料。

    自然,我们不知道这些古木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多少年,最后才长成让人看了想要砍回家盖房子的念头。这些古木做成的柱子,都是那么的粗壮,它们有多少年龄了?至少在深山,它们首先要经过数百年修炼,才能够树木。

    做得简单一点的木头,是柱子、是梁子、是椽子。它们或整根的,或整条的,截断刨平;或横或竖地站立或者交叉躺着。接下来是一些简单的门扇和窗扇,以及用来分割房间的木制墙壁,它们只要截断、刨平,再重新组合则可。当然,肯定还会有一些普通、简单的桌椅,它们的工艺也并不是很多。

    但是,把木头雕刻成千模百样的木雕,那就不是普通、简单的木头了。不管是普通、简单的木头,还是不普通、不简单的木头,蔡氏古民居的木头,没有一块不要经过刨花打孔的,这是它们成就栋梁的先基条件。

    在石头与砖头的框架形成之后,木头开始了它们的责任和事业。所有的门和窗,开始拼凑成一个团体,尽管它们之间可能不是一棵树,但在工匠们的手中,每一块木头都开始履行它们的职责,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在柱与梁之间,梁与柱之间;在梁与椽之间,椽与梁之间,在门和窗之间,以及房与房之间相隔的木板上,它们不定是一棵树木一个整体,却因为成就伟业的需要,结成了一个整体。

    许多本不相关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的联结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起走过了140多年,并且还将继续走下去。没人知道,这块木料有多少年岁,那块木料出自哪里?在新和老,远和近之间,整栋古民居的木材,自然而然地结成了一个连理。

    并且,工匠们开始在上面雕刻了,花草、人物,虫鱼、鸟兽。艺术是不会让任何一块木头保持原有整体的,他们必须分割、组合。门和窗,得涂上一层层厚厚的油漆并在油漆上写上文字;柱子也是如此,在整个柱子之上,漆上乌黑光亮的乌漆,再在前面的一个不高不低人们刚好抬头看到的地方,涂上红色的一片长方形的朱漆,然后再写上金光闪闪的大字,那就叫对联了。

    当然,在每一座古民居的上下厅中,用同样的方法,在木墙的隔板上,写下许多的诗句,画上许多的图画。这些,都和古代的油漆传统工艺分不开。

    但是今天,油漆都已经老了,木头也已经更老了,却不知道,岁月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加苍老?随着那一块又一块的老油漆慢慢剥落,我们看到的不是昨天,而是今天

    花格子的窗户,是千姿百态的,那都是木头做的。把一棵大树分解成一条一条,一块一块的小木块,再慢慢地、细心地再次组合重整。这就是艺术,或许我们不懂。用整片整片的木板,拼凑成一大排一大排的整体,再用刀雕刻成一簇簇的花,一只只的鸟,并且让花和鸟在一起游戏,唱歌,谈天。这就是艺术,或许我们不懂。

    是的,圆圆的一棵木头截成了一断又一断,切成了一片又一片,并将每一块每一片用刀工切割掏花,这就是人类的艺术啊。

    曾经,在那片山林里,树木繁盛,鸟儿在枝头上唱歌;但今天,留给我们的是那定格了140多年的风它们在蔡氏古民居里,永远地,定格成一个模样。鸟儿保持着一个永远的形态,树儿成为人们劳作之后栖憩的居所。

    于是,想到了先人的苦心孤诣:我们是砍了那山林里的树,但是,我们还要让鸟儿在这里唱歌,还要让花儿在这里绽放,还要让野兽在这里奔跑突然又想起,艺术是不是体现人类破坏文明的另一个印记?就比如我们,用摄影机拍下了即将被拆迁的那些古民居和古建筑呢?

    尽管,人们需要以破坏自然的形式寻求庇护,但同时,人们也希望在居住的家园里,留下自然,留下美好,留下永恒,甚至留下深深的忏悔

    结尾:

    我不知道,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是否真正懂得艺术,但我却知道,那些做为创造者的工匠们却饱含着艺术。有人说过,是财富创造了文明!是的,财富看起来并不是精神,却保存了精神。所以我想,如果不是一些有钱的人家出了高价,让那些穷人们花空心思去创造艺术,艺术的本身,就没有那么具备明显的价值观和发展力。

    蔡氏古民居留下的是蔡氏父子的英明,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但人们同时也应该记得,在蔡氏父子的钱财下,无数无名的艺术家、工匠,才是为这个世界留下真正文化遗产的人。他们或许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但其精神,连同这古民居一样永存!

    是的,没有蔡氏父子,就一定不会有古民居;同样,没有这些工匠,只要有蔡氏父子,就会有另外一批工匠,有一栋栋崛起的古民居。时代变了,我们的思想也要随着时代改变,当世界有了这个定义,而且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物质,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任何一个时代,我们都不能忘记——一定要努力发展经济,才能创造更多文明!

本站推荐:神医毒妃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兽黑狂妃:皇叔逆天宠小阁老神医嫡女随身空间:神医小农女好色婶子绝色毒医:腹黑蛇王溺宠妻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戴高山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TXT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戴高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戴高山并收藏戴高山文集最新章节